文: 约翰·丹顿(John Denton):建筑不应该是单调的方盒子
已阅:4427
/ 回复:0
_
图:赖映南 “筑作——小建筑·大建筑·非建筑”10月19日在华侨城华·美术馆开幕,共展出澳大利亚著名建筑事务所DCM的多件建筑模型、图片作品。在展览开幕前,澳大利亚资深建筑与城市设计专家约翰·丹顿(John Denton)开设讲座,畅谈他眼中的好建筑。(开幕当天,AD110 对 约翰·丹顿(John Denton)进行了史上最详尽全面的采访,全文请点击这里:约翰·丹顿(John Denton)专访)
在他看来,中国对新型建筑的包容度非常高,国内随处可见国际明星建筑师的前卫作品,比如“大裤衩”、“鸟巢”等。但这些建筑的争议也很大。他认为,有些建筑师出于对形象的追求,而牺牲了合适建材的使用和空间的实用性,这是一种误区。“建筑师对资本的追求,另一个表现是全球各地争先恐后建高楼,这些建筑师只是想把那些地方都变成曼哈顿,这实际上是一种投机。”
_
_
_
_
_
_
详细展览资讯可点击查阅:澳大利亚最牛建筑师之一John Denton深圳讲座及展览

图:赖映南 “筑作——小建筑·大建筑·非建筑”10月19日在华侨城华·美术馆开幕,共展出澳大利亚著名建筑事务所DCM的多件建筑模型、图片作品。在展览开幕前,澳大利亚资深建筑与城市设计专家约翰·丹顿(John Denton)开设讲座,畅谈他眼中的好建筑。(开幕当天,AD110 对 约翰·丹顿(John Denton)进行了史上最详尽全面的采访,全文请点击这里:约翰·丹顿(John Denton)专访)
约翰有着43年的建筑设计经验,他参与的作品遍布世界多国。他与中国的缘分也不浅,早在1982年,他的团队就受邀为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设计,而今天重庆、无锡等地都有他们的作品。在他的回忆中,30年前中国只有施工队而没有建筑师,但今天中国的建筑师逐渐承担了国内重要建筑的重任,可与国外建筑师比肩。
PS:看文字固然是枯燥滴,送个小美女给大伙提神,尼玛,老古董们太不严肃了
_

在他看来,中国对新型建筑的包容度非常高,国内随处可见国际明星建筑师的前卫作品,比如“大裤衩”、“鸟巢”等。但这些建筑的争议也很大。他认为,有些建筑师出于对形象的追求,而牺牲了合适建材的使用和空间的实用性,这是一种误区。“建筑师对资本的追求,另一个表现是全球各地争先恐后建高楼,这些建筑师只是想把那些地方都变成曼哈顿,这实际上是一种投机。”
“好的建筑,应该能体现好的结构,利用合适用途的材料,以及可以体现建筑师的理念。这样做出来的建筑才不会是枯燥的方盒子。”他认为,建筑、城市一方面是工业的产物,另外一方面也是个独立生命体,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。而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,因此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人的使用需求和地域文脉。
而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,体现了约翰对“好建筑”的定义。比如DCM为英国巨石阵景区设计的游客接待中心,以最简单的本地建材,建设了一个看似简陋实则实用的低层建筑,与当地环境浑然一体。
_

_

_

_

_

_

_

详细展览资讯可点击查阅:澳大利亚最牛建筑师之一John Denton深圳讲座及展览
-
AD110·aLife 会员个性签名
aLife 管理员,此帐号由ZhangZ、Michelle两位负责
作者:ad110 (2013/10/24 8:39:00)